admin 发表于 2015-2-3 14:09

怎样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?注意方法和火候

http://pic3.zhimg.com/981314321ef091b71df2958e4f9c6cbb.jpg


怎样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?这个过程贯穿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,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这个过程,这个过程最早大概是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发生的。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区分出我和别人是不同的,会自己自作主张的做一些事情,并开始对别人说不。需要说明的,以下讲的规律,同样适用于其他年龄更大的孩子。
这样的时期,父母的引导是很重要的。孩子开始经历一些挫折,不再像小婴儿那样,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不舒服了就哭,让别人迁就照顾自己,自我为中心很像是一种婴儿时期的状态。而大一点的孩子需要学会等待,有时如果自己做法出圈儿了,还会被父母拒绝或纠正,让孩子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,以及培养抗挫折的能力。
然而在这个时候,还是要注意方式方法,让孩子学习经历“适当”的挫折:不会挫折过了头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,又不会没有规则,任由孩子任性妄为,自我为中心。既鼓励孩子遵守好的规则,做有有上进心的孩子,又不会让孩子过分争强好胜,自尊心脆弱。总之要注意方法和火候。那要怎样去做呢?有这么几个原则:
原则 1: 当孩子经历挫折和不如意时,要在情绪和感受层面无条件的接纳孩子、尊重孩子的感受。请注意,这里说的无条件接纳,是情绪和感受层面,不是行为和规则层面。什么意思呢?比如题主提到的孩子被当众说没有旁边一个阿姨漂亮,孩子哭了,后来还怄气很长时间。这时,家长确实需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的痛苦感受。谁没有自尊心呢?作为一个人,谁愿意当众被比较和评论呢?大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,估计也会很不舒服吧,自尊心强的,很在意的,也会难受很久。孩子听了情绪不好,是很正常的。许多网友都提到了这一点,认为题主需要更理解孩子的处境。这点我也很赞同。
原则 2:在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基础上,适当引导孩子的行为。如何引导?最重要一个原则,大概就是对事不对人,引导行为,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,无论漂亮、聪明,还是自我中心的标签。家长需要反思,为什么孩子对与他人比较这样的敏感?自尊心这样强,反应这么大,耐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?其中有几个例子讲了对事不对人的重要性,可以作为参考:
以下为例子:
“孩子考试得了 100 分,下列选项中,家长的回应,哪一个是最合适的?
A. 真聪明,真棒
B. 比其他同学厉害多了
C. 考得不错,给我讲讲你有哪些成功经验?
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,三个选项都提供给孩子口头肯定和信息反馈,三者分别为特质反馈(聪明)、社会比较反馈(比别人好)、行为反馈(考试考得好)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这三种反馈方式都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,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。
然而,特质反馈和社会比较反馈存在着比较大的副作用,特别是当孩子遇到挫折、失败或是反馈模糊的新情况时,那些被夸奖聪明、比别人做得好的孩子,很难继续坚持新的任务,也容易对自己的评价变低
夸奖孩子聪明或者比别的孩子聪明,代价就是孩子对挫折和不确定性的抵御能力下降。聪明的特质是很难更改的,也不可控,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;而与别人比较的结果,可能比别人好,也可能不如别人,总之很难事事比人好。顺风顺水时,孩子能维持对做事情的兴趣,一旦事情不顺利,结果不尽如人意,孩子可能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。
而肯定行为则不同,行为是相对可控的,行为可以改变的余地更大。像选项 C 那样,肯定孩子的行为,并和孩子交流分享他的成功经验,倾听孩子如何掌握了做事的方法,不仅引导孩子整理了解决问题的思路;人际倾听和分享本身,也表达了对孩子做事情的兴趣,肯定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行为,提高了孩子进一步做事情的兴趣。”
原则 3:题主需要反思一下,是否经常对孩子给予特质性的评价,经常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,而不是对事不对人,这样做真的会很伤孩子的自尊,会让孩子下次遇到挫折时,依旧很脆弱。我从提问中感觉到题主有这方面的倾向,其实无非是孩子被比较了外貌,很难受,也没用适当的方式化解自己难受的情绪。这时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,并且家长也可以示范下在这种人际场合如何化解尴尬处境的方法,比如幽默一下,自嘲一下。这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。和孩子讨论下,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场合,可以怎样表现的更加得体一下。但前提是,你一定要在情绪和情感上理解孩子,等孩子难受劲儿过去了,再和她讨论她的行为。


查看知乎原文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怎样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?注意方法和火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