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讯者学习网-zhixunzhe.com
标题: 读书的几种方法 [打印本页]
作者: admin 时间: 2013-6-27 20:58
标题: 读书的几种方法
毛主席博闻精读法、李嘉诚专题读书法、孙正义突击读法、苏轼专一目的读书法和华罗庚“蒸馏”读书法。
第一类,毛主席博闻精读法。
毛主席是一位酷爱读书、读有所得、得而能用、用而生巧的伟人。可以说,毛主席的思想和智慧,来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调查研究,来源于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,也来源于对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孜孜不倦地吸收和扬弃。他的博学与精读,赋予他观察和认识观世界的科学方法,赋予他治党、治国、治军的政治智慧,赋予他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。概括主席读书的方法,有四大特点:
1、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典籍。
主席学贯中西,读书无数,所保存下来的藏书,种类繁多,规模宏大,有1万多种,近10万册。其中很多书籍都留下批注和圈画。而主席读而未藏的书籍,或丢失的书籍,更不知几何。青年时代,毛主席讲“立志”,尔立志在他的心目中,相当程度上就是读书。他当时有读尽世间书的雄心壮志,但受限于时间,于是提出变通法子:择书。22岁那年,他还是一个师范生,便在汗牛充栋的国学著述中,选出77种经、史、子、集,加以研读。
2、真读、真学、真思考、真实践。
相同题材的书,主席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起来读。例如,他读美国历史的书,就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,也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。读《楚辞》时,曾经拿十几种版本对照起来读。主席除了写读书批注外,还注重讨论式地阅读。他不光是自己读,读完以后还常常和别人讨论,有时是边读边议。比如,延安时他专门组织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《战争论》的读书小组,每天晚上读10多页,然后各自谈看法。通过系统钻研,学思结合,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。
3、提倡读书三复四温。
主席对喜欢读的书,一遍又一遍地研读,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。每读一遍书,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。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,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、五个圈。而他老人家读《史记》16遍,读《资治通鉴》17遍,读《红楼梦》无数遍,读《三国演义》20遍,被人戏称靠一本《三国》打神仙仗。
4、读书要善于挤和钻。主席在延安时就曾说: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。一个法子叫做“挤”,用“挤”来对付忙。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,这就是向木头“挤”,木头让了步。另一个办法叫做“钻”,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“钻”进去。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,就用“钻”来对付。主席是“挤”和“钻”精神的提倡者,更是实践模范。比如,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,中年时期打仗时在马背上读书等等。简言之,他利用所有琐碎的时间抓紧读书。
举世公认的大学问家钱钟书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。他做一遍笔记所花费的时间,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。钱老说:“一本书读第二遍时,总会发现首次阅读有很多疏忽,最精彩的内容,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。”
钱钟书考入清华后,第一个志愿是“横扫清华图书馆”。他终日泡在图书馆,博览中西新旧书籍,其阅读面之广,连许多教授也叹为观止。当时清华流行一本《简明牛津词典》词典,别人读不下来,而钱老每一页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,他下的功夫之深非常人所能比拟。有人曾给钱老《管维篇》作过统计,这部稀世巨著所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近千人,被征引著作达一千七百多种,可见他学识的博大。
当代著名作家秦牧读书推崇“牛嚼”与“鲸吞”读书法。 老牛白天吃草后,到深夜还动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“反刍”,嚼烂嚼细。秦牧认为对需要精读的东西,也应该反复多次,嚼得极细再吞下,什么东西都变得容易消化。”这就是“牛嚼”式精读。
须鲸生活在大海里,个头近3 0米长,却以小鱼小虾为食。它张着大口游动起来,小鱼小虾随着海水而流入它口中,须鲸嘴巴一合,海水从齿缝中哗哗漏掉,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,如此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被它鲸吞下去。人们泛读也应学须鲸的吃法,每天“鲸吞”几万字,因为单靠精粮和维生素养生,肯定健壮不起来。 牛嚼”与“鲸吞”二者不可偏废,既需要“鲸吞”,大量广泛阅读各种书籍,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,细细品味。
从三位读书大家的阅读方法来看,钱钟书的读书笔记、秦牧的牛鲸读书与主席的博闻精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第二类,李嘉诚专题读书法。
抗战期间,日军侵占香港是李嘉诚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。他孤身一个人留在香港赚钱,维持在家乡的母亲和弟妹生活,但是这段岁月依李嘉诚所言:“过往回忆,这三年八个月,可以说是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。我现在仅有的少少学问,都是在这期间得来。当时工作清闲,同事们爱抱团打麻雀,而我捧一本《辞海》,一本老师用的教本便自修起来,书看完便卖掉再买旧书。”人家说读书是求学问,而李嘉诚笑言自己是“抢学问”,争分夺秒把古圣贤书一笔一笔抄写在旧报纸上,加深记忆。由于他是真喜欢读书,所以知识学得牢靠,印象深刻。
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书,看到精采处,会舍不得放下,继续追看,直到把文章读完才肯关灯休息。他说:“自言到今天,没有一天不看书,除了小说,文、史、哲、科技、经济方面的书都有读,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、新知识的书籍,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,这其实是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习惯。”
李嘉诚读书方法是每季度只读一个专题,比如一季度攻读哲学专题,二季度又专读佛学专题,三季度研读人文历史专题……专题读书法既保证读书的深度,每个专题都能博采众家之长,又可以确保涉猎知识的广度,是一种高明读书法。
第三类,孙正义广读法。
孙正义年轻时曾利用住院的两年时间,突击阅读近4000本书,平均一天5本,算是把人间大道读通透了。出院后,孙正义一心想创业,立志做世界首富。他先后调研40多个行业,每个行业写一份创业实施策划报告,通过横向比较研究,决定在电脑软件业大施拳脚,而同年美国的盖茨也正在软件业艰难创业。此二人在事业上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,随行业井喷式发展而极具膨胀,一个成为世界首富,一个当上日本首富,投资阿里巴巴的日本软银财团正是孙正义的买卖。翻回头来看,孙正义事业草创前有多达40个产业可供选择,而他独具慧眼,偏偏选中当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软件业,可见他书没白读,理论结合实际的典范。可以肯定地说,要是他没有读那么多书,也许他根本想不起要去调研软件业。
孙正义投身软件开发项目后,因为手头拮据,只能在地下车库办公。一天,好不容易招到两位员工,他激动地站在汽油桶上带头振臂高呼:“我要成为世界首富!我要成为世界首富!”等喊完口号,两位员工撒腿便跑,一边跑还一边嘀咕:“哇,老板疯了!疯了!”简言之,孙正义是将书彻底读透,大彻大悟,从而有了大智慧和超人眼光,只是这类创业豪杰作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,不被外人所知罢了。
第四类,苏轼专一目的读书法。
苏轼在诗词、散文、书法和绘画等艺术领域成就卓著,他的读书法领袖群贤,从古到今,影响深远。 苏轼曾言:“少年为学者,每一书,皆作数过尽之。书富如入海,百货皆有之,人之精力,不能兼收并取,但得其所欲求者尔。故愿学者,每次作一意求之。”翻译过来是说,读书应该采用专一目的、反复阅读的模式。比如,带目的a读第一遍;带目的b读第二遍;带目的c读第三遍;带目的d读第四遍……苏轼读《汉书》的过程是:第一遍学习“治世之道”,第二遍学习“用兵之法”,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,数遍之后,《汉书》已被他彻底读烂。
阅读时,读者的潜意识会指向一个方面,就像打开一道门,不能使所有知识一并涌入,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方面的信息。所以,苏轼建议读者每读一遍书,最好只带一个阅读目的,嗯,真是顶级的读书方法。
第五类,华罗庚“蒸馏”读书法。
大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读书类似化学的“蒸馏”,蒸馏过程就是提取某一物质精髓的过程。他曾说:“一本书在未读之前,感到并不厚;在读的过程中,如果对各章节又作深入探讨,在每页上加添注解,补充参考材料,那就会觉得书变厚了。但是,当读者对内容真正透彻了解,抓住全书要点和精神实质后,就会感到书本又变薄了。愈是懂得透彻,就愈有薄的感觉。其实并不是所学知识变少,而是知识已被消化。”
华罗庚还擅长推想读书法。一本书看完书名,他便对着书开始闭目推想: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,该怎么做?待一切想好后,再开始阅读。凡是已知晓的内容,快速浏览,而对没想到的独到观点和内容,再专门去读,这样更容易博采众长,得益良多。
顶级科学家爱因斯坦习惯“总、分、合”三步读书法,即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;再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一下全文内容,当然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重点和与自己需要密切关注的内容;最后把已获得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地吸收。他是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,在读书过程中选优汰劣,避免平均用力,浪费不必要的阅读时间,同时做到学与思结合。
华罗庚和爱因斯坦的读书法都是深谙“蒸馏”之理,只是道理相似,手段不同罢了。
此外还有一些名人,比如南宋朱熹、革命家徐特立、明代大学问家张溥等人,也有很好的读书方法。
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和教育家。他的读书法有四大特点:第一,循序渐进。朱熹说:“读书之法,莫贵于循守而致精。就是说,读书要有先后顺序,读通一书,再读一书。读书要从易到难,从浅到深,从近到远,急不得,也慢不得。第二,熟读精恩。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,是由于在“熟”和“精”二字上功夫不够。第三,虚心涵泳。他主张读书应虚怀若谷,静心思虑,悉心体会作者本意。强调读书要耐心“涵泳”,就是要反复咀嚼,深刻体会文中旨趣。第四,切已体察。未熹主张“读书穷理,当体之于身。”
朱熹提出读书要“三到”,即口到、眼到、心到。近代胡适加了“手到”,形成读书要眼到、口到、手到、心到的好方法。只有边看、边诵、边写、边想,才能读得进,记得住,用得上。鲁迅先生把上面的“四到”再加上一个“脑到”,归结为“五用”。他特别强调,不仅要用“心”记,更要用“脑”思索,善于发现规律,提出问题,勇于创造。这种眼、口、手、心、脑五到的提法更加全面,收益更为显著,成为读书一大要诀。
革命家徐特立,有一套日积月累读书法。他学《说文解字》时,把540个部首分作一年来读,每天只读两个字,耗时两年学完。他43岁时开始学外文,也是每日学一个生字,一年学365个字。持之以恒的收获是先后学会了法文、德文和俄文。他说:“读书时常有‘走马观花’、‘狼吞虎咽’、‘囫囵吞枣’、随读随忘的毛病,而我却是读多少就能学多少。”
明代大学问家张溥,喜欢“七焚七录”读书法。读书时先抄一遍,再读一遍,然后把书稿烧掉。再抄再读再焚再抄,反复七次,直到烂熟于心,融会贯通。他苦读成名,给自己书斋取名“七录斋”。
国外也有类似读书法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,早年由于家境贫寒,上完高小后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。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,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。为了锻炼理解力和记忆力,他一页页地背诵日文辞典《广辞林》,采用的办法是理解并记熟一页后撕下一页,直接扔掉。由此,他读的书非常扎实,印象深刻。
这类读书方法是逼迫自己背水一战,为寻求突破而采取的极端方法,没点决心别勿尝试。
英国大作家毛姆提出“为乐趣而读书”的主张。他说:“我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。就我自己而言,我发觉同时读五、六本书反而更合理。因为,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,而且,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。”
文史大家司马迁总结治学经验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 名人读书方法各有各的妙招,但万变不离其宗,按实用性概括:博闻精读,学以致用。
作者: 知讯者 时间: 2013-6-28 00:15
第一种适合我
作者: chinamath 时间: 2015-3-21 08:09
只是这世界上愚蠢、害人的书也不少,一不小心就坠入深渊
欢迎光临 知讯者学习网-zhixunzhe.com (https://bbs.zhixunzhe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